为什么试剂盒测美容仪镍超标不靠谱
原标题《为什么有些镍快速检测方法不靠谱?》作者:悬壶远志,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药质量研究所研究员
科学界对于重金属的定义,一般指的是密度大于5的金属。它们中有些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,如:铅、镉、汞、砷、铬、铊等;有些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,如:铁、锰、铜、锌、钴、镍等。就拿镍来说,尽管它作为生物的微量营养元素,直到年才被确认,但它在微生物、植物,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。人体对于镍的日需求量约为0.3mg,缺镍有可能引发贫血、肝硬化、糖尿病、尿毒症、肾衰、肝脂质和磷脂质代谢异常等疾病。不过,这些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也不是越多越好,过量反而会危害健康。
镍在人体的摄入方式主要包括吸入、口服和皮肤接触三种,经呼吸道吸入沉积在肺部的镍,大约会有20-35%吸收入血;通过饮水获得的镍有27%能吸收,而食物中的镍,只有不到1%可为人体所吸收;皮肤接触的镍,则极少会被吸收入血。镍的毒性与其存在形态密切相关,金属镍(纳米级镍尘除外)几乎没有急性毒性,一般镍盐的毒性也较低,高毒性镍主要为以液体形态存在的易挥发的羰基镍,属强致癌物,但它主要来源于采矿、镍的冶炼和精炼工业。故而在日常生活中,镍中毒并不常见,慢性镍中毒多因饮用水和/或空气中含镍量超标所致。
不过,虽然通过皮肤直接接触镍,极少可能导致中毒,但镍是接触性过敏的一大来源,敏感体质者可能对镍产生过敏反应,出现瘙痒、丘疹、红斑等,引发接触性皮炎。由于这一问题,对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,其最大可含镍量会有所限制。就当前而言,由于中国等国家镍相关强制标准缺失,一些行业只能参考欧盟的管制标准。
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锈钢制品、陶瓷制品、各种金属饰物、硬币、电池、手机等,都是身体直接接触镍的重要来源。放眼望去,每天用着的物件,不含镍的似乎不多。那么,问题来了,这些日常用品中镍的释放是否超标,该如何检测呢?
镍的检测方法:
镍的检测,传统方法主要有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、火焰原子吸收法、阳极溶出伏安法、ICP法等。这些方法依赖专业的分析仪器,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完成。由于在分析实验室执行检测时,对与检测相关的要素,如: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、仪器的校准状态、与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、物料、环境等均有规范的要求,检测方法也需经过严格的方法学考察,所以,检测结果的公正性、科学性、准确度和可靠性是比较有保障的。
但镍在生活中的普遍性,带来了快速筛查的需求。各类快速检测方法相继开发,有些已经商品化。目前镍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试纸法、试剂盒法、便携式仪器法等。市场上比较热门的镍快速检测工具包,为基于比色原理而开发的镍检测“快餐”,由于简单便捷价廉,可适用于家庭操作而颇受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olfyihaodian.com/mrhz/20924682.html